苦竹叶
别名 | 苦竹叶、 |
出处 | 《本草经集注》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 《本草图经》:蓳竹、淡竹、苦竹,《本经》并不载所出州土,今处处有之。竹之类甚多,而入药者惟此三种,人多不能尽别。苦竹有白有紫,亦有二种:一种出江西及闽中,本极粗大,笋味殊苦,不可啖。一种出江、浙,近地亦时有,肉厚而叶长阔,笋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。展开后,叶片为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0~15毫米。先端尖锐,基部圆形。叶柄长6~10毫米。上面灰绿色,光滑,下面租糙有毛,主脉较租,两侧细脉8~16条,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。质脆而有弹性。气弱,味微苦。以叶嫩色绿,卷成筒状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。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,长6-12cm,宽10-15mm。先端尖锐,基部圆形,叶柄长6-10mm,上面灰绿色,光滑,下面糙有毛,主脉较粗,两侧脉8-16条。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。质脆而有弹性。气弱,味微苦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淡、 |
归经 | 心、肝、 |
功效 | 解毒、明目、杀虫、利尿、清心、发汗、利窍、解渴、清热、解酒毒、除烦热、清热除烦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卒失声,声噎不出:浓煮苦竹叶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②治小儿头疮、耳上生疮: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。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。(《子母秘录》) ③治卒得恶疮不识者:苦竹叶烧和鸡子黄敷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 |
用法 | 1~4钱。 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涂敷。 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
本站声明: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,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-
« 上一篇:
白花夏枯
-
树灵芝
: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