寥于草
别名 | 蓼子草、小蓼子草、红蓼子、紫蓼、水咙蚣、香烛干子、寥于草、蚕茧草、 |
出处 | 《本草拾遗》 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,上部或有分枝,表面棕褐色,无毛,断面中空。叶皱缩,易破碎,亚革质,长椭圆状披形或披外形,长6-12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均被短伏毛;托叶鞘筒状,褐色,膜质,先端截形,有长缘毛。花序穗状,圆柱形,常2-3个,间或单个着生枝端;花被白色或黄白色,长3-6mm。瘦果卵圆形,两面凸出,黑色,有光泽,包被于宿存花被内。气微,味微涩。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平、无毒、 |
味 | 辛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散寒、止痢、透疹、止痛、解毒、活血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2~3钱。 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;适量,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
本站声明: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,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-
« 上一篇:
琪喃
-
岩藿香
:下一篇 »